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7:50:27  浏览:831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保监发〔2007〕101号


各养老保险公司:

  为了改善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竞争中的环境,养老保险公司在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时,不适用《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十三条第二款“保险公司在其住所地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业务,应当设立分公司。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或者营销服务部,由保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申请设立”的规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展业。

  

                      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州市城乡照明管理办法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86号


  《广州市城乡照明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7月9日市人民政府第14届2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陈建华
二○一二年八月十五日



广州市城乡照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照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善城乡道路照明环境,规范城市景观照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照明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城乡照明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美化环境的原则,并与城乡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相适应。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乡照明工作,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依照本办法具体负责全市城乡照明的相关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

  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城乡照明工作,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级的照明建设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城乡照明的相关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城市管理、交通、环保、经贸、国土房管、林业和园林、旅游、公安、科技和信息化等部门及供电企业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协同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全市城乡照明工作。

  第五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乡照明建设、维护和管理的监督考核制度,定期组织对照明设施建设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照明能耗、照明实际效果等情况进行检查。

  第六条 从事城乡照明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

  第七条 城乡新建道路或者新建、改建、扩建应当设置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其照明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和投入使用。

  第八条 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光源和低能耗环保产品设置城乡照明设施,提高城乡照明的整体水平。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有关产业政策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会同市质监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适用于本市的照明行业新技术、新材料目录,并定期更新和对外发布。

  第九条 本市对占用、利用公路进行的城乡道路照明建设免收占用利用公路路产补(赔)偿费。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损害城乡照明设施的行为:

  (一)在城乡照明设施上刻划、涂污;

  (二)向城乡照明设施射击或者抛掷物体;

  (三)盗窃城乡照明设施;

  (四)在城乡照明设施上堆放物料、悬挂除公益宣传品和灯饰灯景外的其他物品;

  (五)在城乡照明设施安全距离内,擅自植树、挖坑取土或者设置其他物体,或者倾倒含酸、碱、盐等腐蚀物或者具有腐蚀性的废渣、废液;

  (六)擅自在城乡照明设施上张贴、悬挂、设置公益宣传品和灯饰灯景;

  (七)擅自在城乡照明设施上架设线缆、安置其他设施或者接用电源;

  (八)擅自迁移、拆除、改动、利用城乡照明设施;

  (九)擅自操作城乡照明开关设施或者改变其运行方式;

  (十)其他可能影响城乡照明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二章 城市道路照明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

  第十一条 城市道路照明建设内容应当纳入城市道路专项规划。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城市道路照明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以及专业建设标准和建设指引。

  已经由村民委员会改制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地区道路照明应当纳入城市道路照明发展规划,统筹考虑。

  第十二条 城市道路照明的年度建设计划由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需要日常维护改造的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由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负责编制年度日常维护改造计划,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第十三条 城市道路照明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通知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或者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到场进行技术指导。

  第十四条 城市道路照明设施投入使用之日起2个月内,为城市道路照明设施试运行阶段。建设单位应当记录试运行阶段的各项监测数据,保证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

  试运行阶段期满后,建设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城市道路照明设施试运行阶段的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评估后达到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移交条件的,可以向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提出移交申请。

  第十五条 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可以移交给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维护和管理。移交的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城市道路专项规划中关于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内容;

  (二)为已完工的完整独立标段工程;

  (三)符合道路照明设计、安装以及施工质量标准,通过竣工验收;

  (四)符合环保、消防等专业要求;

  (五)工程施工技术(竣工)档案资料经质量监督机构审查认可和城建档案馆预验收合格,符合竣工验收备案管理要求;

  (六)试运行阶段评估结果为良好以上;

  (七)其他进行维护和管理需要的条件。

  第十六条 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同意接收建设单位申请移交的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应当与建设单位签订书面交接合同,办理移交手续。

  第十七条 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可以采取招标投标的方式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对城市道路照明设施进行日常维护,逐步实现社会化管理。对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改造的城市道路照明设施,按照本办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选择维护管理单位。

  受委托单位应当做好以下维护和管理工作:

  (一)保持城市道路照明设施正常运行,保证道路照明主干道的亮灯率达到98%,次干道、支路的亮灯率达到96%。

  (二)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发生故障的,24小时接受报修,接受报修的电话号码应当向社会公布。一般故障应当在24小时之内处理完毕;严重故障除不可抗力外,应当于5日内处理完毕。

  (三)建立健全有关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技术资料和档案,逐步实现运行管理、档案资料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自动化。

  (四)其他关于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维护管理的工作。

  第十八条 未移交给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维护和管理的其他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由建设单位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要求进行维护和管理,并接受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居民小区内,除市政道路以外的其他道路的照明设施由小区业主负责维护和管理。

  第十九条 由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维护和管理的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其运行维护费用应当纳入市本级年度城市维护建设项目支出计划安排。

  第二十条 因建设工程施工或者其他原因需要迁移、拆除、改动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应当先征求该设施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意见,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并委托相关单位采取迁移、防护、设立临时道路照明设施等必要措施后方可动工。工程完成时,应当同时恢复或者新建城市道路照明设施,所需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因应急抢险对城市道路照明设施造成损坏的,应急抢险单位应当及时通知该设施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并在应急抢险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补办审批手续并通知所在地的照明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修复。

  第二十一条 申请迁移、拆除、改动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申请表;

  (二)城市道路照明设施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意见;

  (三)《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或者其他证明工程合法的资料;

  (四)证明工程施工确实需要迁移、拆除、改动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相关资料;

  (五)施工单位的情况;

  (六)采取迁移、防护、设立临时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等必要措施的情况和恢复方案;

  (七)资金落实情况的证明文件;

  (八)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资料。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因树木自然生长不符合安全距离标准,影响照明效果的,该树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自行修剪,其中修剪直径5厘米以上枝条的,该树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按规定报林业和园林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进行修剪。

  因台风、暴雨、突发事故等不可抗力原因致使树木危及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安全运行的,该设施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可以采取紧急措施进行修剪、砍伐,并在险情排除后5日内按规定补办相关审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 举行重大庆典活动,在路灯杆上临时设置公益宣传标语或者灯饰灯景的,应当报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活动结束后,有关单位应当在3日内拆除、清理,恢复路灯杆原状。

第三章 村镇道路照明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

  第二十四条 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村镇道路照明专项规划,报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镇人民政府应当会同村民委员会,依据本区、县级市村镇道路照明专项规划,组织编制村镇道路照明建设计划,报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各镇的村镇道路照明建设计划汇总后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跨镇的村镇道路照明建设计划,由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调。

  第二十五条 村镇道路照明建设资金通过下列渠道和方式筹集:

  (一)镇人民政府的财政资金;

  (二)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补贴的资金;

  (三)村集体自有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其他渠道和方式筹集的资金。

  第二十六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经济、实用、安全为原则,制定适合本市的村镇道路照明建设技术规范。

  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村镇道路照明建设进行技术指导。

  第二十七条 镇人民政府在组织实施村镇道路照明建设时,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

  第二十八条 村镇道路照明建设工程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项目应当按规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程质量责任制,并实行监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村镇道路照明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通知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到场进行技术指导。

  第三十条 村镇道路照明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向镇人民政府提供详细的照明设施清单以及竣工档案等维护与管理需要的相关资料。镇人民政府应当与建设单位签订书面交接合同,办理交接手续。

  第三十一条 镇人民政府负责村镇道路照明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所需经费纳入镇本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二条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村镇道路照明设施可以由市财政出资统一建设。由市财政出资统一建设的村镇道路照明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建设单位移交给所在地的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移交后的村镇道路照明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所需经费由区、县级市人民政府统筹解决。

  第三十三条 镇人民政府所在的区、县级市设有照明建设管理机构的,镇人民政府可以委托区、县级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对本辖区内的村镇道路照明设施进行统一维护和管理。

  第三十四条 镇人民政府或者区、县级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可以采取招标投标的方式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对村镇道路照明设施进行日常维护。

  第三十五条 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村镇道路照明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及时维护,保持亮灯率和设施完好率。

  第三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可以指定专人配合镇人民政府做好村镇道路照明设施巡查工作,发现村镇道路照明设施丢失、损坏以及在村镇道路照明设施线路上有私拉乱接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向镇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七条 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共同做好爱护村镇道路照明设施的群众性宣传教育工作。

第四章 城市景观照明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

  第三十八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景观照明专项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三十九条 编制城市景观照明专项规划,应当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城市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条件,对全市景观照明的总量和布局进行科学设置,确定设置景观照明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路段、区域的范围,并划定城市景观照明的重点地区和禁止设置区域。

  第四十条 编制城市景观照明专项规划,应当征求相关区、县级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见。

  第四十一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市景观照明专项规划,组织编制重点地区城市景观照明的设置规划,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组织实施。

  重点地区城市景观照明的设置规划应当明确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设置地点、位置、形式、色彩以及亮度等具体要求。

  第四十二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市景观照明专项规划,组织制定城市景观照明的年度建设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四十三条 下列建筑物、构筑物应当按规划设置城市景观照明设施:

  (一)珠江前、后航道两岸和新城市中轴线以及两侧一线地块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白鹅潭地区核心区、琶洲—员村地区核心区等四大城市重要功能区的建筑物、构筑物;

  (三)城市主要桥梁、桥涵、河道、车站、机场、广场、公园、街心花园,以及市中心城区的港口码头等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周边一线的建筑物、构筑物;

  (四)内环路以内的环市路、东风路、中山路、广州大道、康王路、人民路、解放路、北京路等城市主要道路两侧以及各主要路口周边一线的建筑物、构筑物;

  (五)北京路、江南大道、人民路、第十甫路、上下九路、长堤、东山等繁华商业街区的临街20层以上建筑物、构筑物;

  (六)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和文物建筑;

  (七)城市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

  (八)其他在经批准的规划中确定需要设置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

  在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时,如出让的土地属于前款规定的应当设置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区域,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划条件中明确设置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要求,国土房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四十四条 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由下列单位和个人(下称设置人)分别负责设置:

  (一)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由管理或者运营单位负责;

  (二)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由建设单位负责,已交付使用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负责;

  (三)户外广告和临街门面招牌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负责。

  第四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应当设置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其主体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中应当包含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设计方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审查该项内容。

  施工图审查机构在进行施工图审查时,应当对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城市景观照明设施影响主体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审查。

  第四十六条 已交付使用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设置城市景观照明设施而未进行设置的,设置人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加建城市景观照明设施。设置人不按要求加建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其落实设置工作,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七条 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建设费用由设置人承担。由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或者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设置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建设费用由市、区、县级市财政资金相应承担。

  第四十八条 已设置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置人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20日内将竣工验收报告中关于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验收情况以书面形式报送所在地的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九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市景观照明设施集中控制系统,对重点地区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开启和关闭逐步实现集中控制。其他地区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经市人民政府决定,可以纳入集中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第五十条 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按以下规定实行:

  (一)列入市本级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进行建设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属于在公共建筑物、构筑物和居民住宅楼上建设的,由政府进行维护和管理,费用由财政资金承担;属于在商业楼宇(含写字楼、酒店和公寓)和其他经营性建筑物、构筑物上建设的,政府可以将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产权转让给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人,转让后由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人负责维护和管理,财政适当给予电费补贴。

  (二)未列入市本级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进行建设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由设置人进行维护和管理,费用自行承担。纳入全市集中控制系统的,财政可以给予电费补贴。

  (三)由政府进行维护和管理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除纳入全市集中控制系统的以外,其他均由所在地的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维护和管理,所需费用纳入区、县级市财政预算。

  电费补贴的具体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后,全市统一实施。

  第五十一条 维护和管理责任人应当加强日常维护和安全运行管理,保持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完整、功能良好和容貌整洁,保障安全运行和使用,对图案、文字、灯光显示不全或者污浊、陈旧以及设施损坏的,应当及时清洗、修复、更换。

  第五十二条 纳入全市集中控制系统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可以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维护管理工作。

  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

  第五十三条 城市景观照明设施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开启:

  (一)平日开启时间:4月1日至9月30日的开启时间为每日19:30至22:30;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的开启时间为每日19:00至22:30。

  (二)城市景观照明的重点地区在传统节日以及重大活动期间的开启时间按第(一)项规定开启并延长至23:00。

  (三)因特殊情况需临时开启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按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的通知执行。

  (四)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期,根据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和全市错峰用电实施预案,可以缩短开启时间。

  管理景观在前款规定的时间以外仍需开启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由维护和管理责任人自主决定,但不得影响他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也不得违反关于错峰用电的相关规定。

第五章 节约能源

  第五十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科技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城乡照明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的照明新技术、新产品,开展绿色照明示范试点活动,提高城乡照明的科学技术水平,推动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照明新兴产业发展。

  第五十五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乡照明的有关专项规划,制定城乡照明节能计划。

  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城乡照明节能计划,制定节能技术措施,严格控制城市景观照明的范围、亮度和能耗密度,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期,根据市人民政府的决定,控制城市景观照明规模,缩短开启时间。

  第五十六条 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应当结合我市照明行业新技术、新材料目录的发布时间,定期对城乡照明建设、维护和管理单位开展节能教育和岗位节能培训。

  第五十七条 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应当定期检查、组织评估城乡照明建设、维护和管理单位的照明节能控制措施,总结、推广先进的照明节能技术经验,提高城乡照明建设、维护和管理单位的节能水平。

  任何单位不得在城乡照明中有过度照明等超能耗标准的行为。

  第五十八条 城乡节能照明设施可以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城市道路照明设施节能改造由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组织实施,市照明建设管理机构可以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以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专业性能源管理公司管理城乡照明设施。节省的电费返还在城市维护费中列支。

  道路照明设施的节能改造应当在满足相应的照明标准的前提下进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城乡照明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和投入使用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实施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一项规定,在城乡照明设施上刻划、涂污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二项规定,向城乡照明设施射击或者抛掷物体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四项规定,在城乡照明设施上堆放物料、悬挂除公益宣传品和灯饰灯景外的其他物品的,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未造成城乡照明设施损坏的,可以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造成城乡照明设施损坏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五项规定,在城乡照明设施安全距离内,擅自植树、挖坑取土或者设置其他物体,或者倾倒含酸、碱、盐等腐蚀物或者具有腐蚀性的废渣、废液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六项规定,擅自在城乡照明设施上张贴、悬挂、设置公益宣传品和灯饰灯景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七项规定,擅自在城乡照明设施上架设线缆、安置其他设施或者接用电源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八项规定,擅自迁移、拆除、改动城乡照明设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擅自利用城乡照明设施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200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九项规定,擅自操作城乡照明开关设施或者改变其运行方式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四条和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设置城市景观照明设施而未设置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维护和管理责任人拒不履行清洗、修复、更换义务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城市景观照明设施不按规定开启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 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景观照明设施备案过程中,发现有不符合城市景观照明专项规划内容的,应当责令设置人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设置人未报送或者逾期报送城市景观照明设施备案,或者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报送备案的,由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有过度照明等超能耗标准行为的,由区、县级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三项规定,盗窃城乡照明设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城乡照明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城乡照明是指在户外通过人工光以保障人们出行和户外活动安全的功能照明以及以装饰和造景为目的的景观照明;

  (二)城乡照明设施是指用于城乡户外夜间照明的照明器具以及配电、监控、节能等系统的设备和附属设施等;

  (三)村镇道路是指连接镇与村之间的公共道路。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自1998年9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通知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有关司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科技厅(委、局):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基础研究水平,解决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方面的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国际化进程,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共同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见附件),现印发你单位,请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推动实施。

附件: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科学技术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二日


附件: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pd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0
目录/Contents
一、背景 ............................................................................. 4
I. Background .............................................................. 5
二、宗旨 ............................................................................ 8
II. Purposes .................................................................. 9
三、原则 ........................................................................... 10
III. Principles ............................................................. 11
四、目标 .......................................................................... 12
IV. Objectives ............................................................ 13
五、优先领域 ................................................................... 14
V. Priority Areas ........................................................ 15
六、重点任务 .................................................................. 16
VI. Major Tasks ......................................................... 17
七、组织与管理 .............................................................. 20
VII.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 21
0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作为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能
源,为解决人类未来能源供应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
手段。为提升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在中国和全球的发展
和应用技术水平,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能源资
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世界,加强中
国与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方面的国际科技合
作,特制定“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以下简称“计划”)。本计划所称可再生能源与新能
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
以及氢能、天然气水合物等。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0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As clean and sustainable resources,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presents important solutions to future energy supply.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rogram) is
introduced with an aim to:
l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l pool efforts to tackle global climate change, save energy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 harmonious world;
l and promo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is regard.
In the Program , the term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mainly refers to
solar energy, wind energy, biomass energy, geothermal energy, ocean
energy, hydrogen energy, gas hydrate, and the like.
0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背景
一、背景
当今社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全球总能耗
的74%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化石能源
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资源却在日益耗尽。同时
化石能源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
变化问题。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作
为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目前,全球有
三十多个发达国家和十几个发展中国家制定了本国的可
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各国都清楚地认识到,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
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已经成为各国增加能源
供给,促进节能降耗,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
选择。《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提
出,为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促进这一领域的国际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0
Background
I. Background
The current world is heavily dependent on fossil fuels which account
for 74% of the glob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form of coal,
petroleum, natural gas, etc. Though providing momentum to social
progress, such resources are on the verge of exhaustion and their
excessive use has given rise to seve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Henc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identifi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ir future energy strategies. Up till now, over 30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more than 10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set national targets to
develop renewable energy.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issue of energy concerns every
country and calls for joint effor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t is
our common choice to intensify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and
vigorously develop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so as to enhance
energy supply, save energy and reduce consumption, safeguard
energy security, cut dow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oster the
low-carbon economy, and ensure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nforcement of the Kyoto Protocol and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has substantially invigorated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With
growing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ill come to support
0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背景
合作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公
约》的深入理解和广泛接受,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将会得到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与支持。中国政府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
策与法规,公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国家中长
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完成了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为中国发展可再生
能源与新能源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也为国际科技合
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0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laws and policies such as the
Law on Renewable Energy and the Outline of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ter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n (2006-2020) ,
and formulated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Plan . Those are efforts aimed at 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apping new energy and renewables in China and
facilitating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0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宗旨
二、宗旨
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依靠科技创
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以及携手解决
世界未来能源问题的努力;通过选择国际领先和国内急需
的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学技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拓宽
引进先进技术的渠道,促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
家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建立国际交流平
台,支持我国先进、实用的能源技术走向国际市场,推动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促进各国先进
技术的融合;通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可再生能
源与新能源的技术人才,提高中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
基础研究水平,解决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发展中的关键科
技问题;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推进规模化利用程度,有效降低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的使用成本;建立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
之间的对话、协商和沟通机制。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0
Purposes
II. Purposes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China will demonstrat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er determination to explore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build
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by S&T
innovation. China is also committed to joining hands with the world
in facing up to the future energy challenges. China will do her best
in the international efforts in developing world-class technologies for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and introduce technologies that meet
the urgent demand at home. The aim is to broaden channels for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nd facilitate the transfer of such technologies
from the develope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well. A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s also to be
established to promote China’s advanced and appropriate energy
technologies to the global market, energize the overall S&T advances
i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and help create a synergy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is expected to bolster
China’s efforts to introduce technical professionals, upgrade the level
of basic research, and resolve key S&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Moreover, such cooperation is to provide impetus
to the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industry,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enhance large-scale use of new energies, and effectively bring down
their costs. Meanwhile, mechanisms for dialogue, consul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put in place to connect China with foreign
authorities,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bodies.
10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原则
三、原则
合作互利共赢。结合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的优势和特点,按照国际惯例,在科技领域广泛开展双
边和多边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保护知识产权。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国际科技
合作中,要加强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有利于科技
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的先进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先进技术共享。在保护各自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加
强各国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示
范和应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我国先进新能源技术
进入国际交流平台,促进先进技术和科技资源共享。
集成优势资源。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和其
他新的资源组织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提升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
为国际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做出贡献。
开展技术创新。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开展技术创新,
开发高效与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
的总体水平,推动能源新结构的转型与发展。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11
Principles
III. Principles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Cooperation Bilateral and/or
multilateral S&T cooperation will be conducted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norms
an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for the purpose of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scenario.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i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PR)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that serve S&T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pp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T achievements.
Sharing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On the basis that each party
protects its own IPR,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should be intensified
in the field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including basic research,
technology R&D, demonstr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a’s advanced technologies to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latform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the sharing of the state-of-the-art
technologies and S&T resources should be promoted.
Integration of Strengths The “invite-in” and “go-out” endeavors,
along with other new approaches to mobilizing resources, should make
the best of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to upgrade the technical level
and innovativeness of China’s renewable energy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orld’s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is to
expedi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velop new technologies that
utilize energy in an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manner,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energy, and stimulate the
transformation towards new energy structures.
12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目标
四、目标
发展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促进各国技术优
势互补,建立技术合作平台。在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向
中国转移的同时推动中国的先进技术走出去,加强与
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制定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
际交流与合作技术指南,参与国际可再生能源与新能
源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
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与国外联合建立先
进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产学研合
作,加快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
与发展一批大的示范项目,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建立可再生能源
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
源规模化发展;合作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研
究与开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13
Objectives
IV. Objective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velop new patterns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encourage countries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with respective technological strengths, and set up a platform for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When attracting the transfer of advanced
foreign technologies, China should also promote her advanced
technologies abroad and further the S&T ties with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 technical guide on the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will be formulated and China will take part in
setting the world’s technical standards. China is to do a better job in
introducing, digesting, and absorbing technologies from abroad, and
conducting re-innovation i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by teaming
up with foreign counterparts and running demonstration projects. It
is also important for China to identify enterprises as the major player
in the fortified industry-education-academia synergy,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initiate and advance a number
of big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nd foste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In view of local conditions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s, bases for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i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foster large-scale
development. Joint training will be carried out to nurture high-caliber
professionals for the R&D in the field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14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优先领域
五、优先领域
重点支持以下领域的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
(1)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太阳能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薄膜太阳能电池
和其它新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综合建筑,低成本、低
污染太阳能高纯硅材料生产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工
业应用等。
(2)生物质燃料与生物质发电
非粮能源作物、纤维素原料乙醇、能源林业植物、生
物柴油、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气化、沼气及发电等。
(3)风力发电
风能资源评估,大型高效风电机组,海上风电机组
及风电场建设等。
(4)氢能及燃料电池
制氢(太阳能、核能等)、储氢和输氢技术,新型
燃料电池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等。
(5)天然气水合物开发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储运、利用技术等。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15
Priority Areas
V. Priority Areas
Support will be provided primarily to research on basic science and
applied technologies in the following fields:
1. Integration of Solar Power Generation and Solarpowered
Building Structures
solar thermal/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s, thin-film PV
cells and other new types of PV cells, buildings integrated with solar
energy, low-cost and low-pollu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high-purity
silicon materials,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solar thermal technology
and so on.
2. Biomass Fuels and Biomass Power Generation
Non-food energy crops and ethanol from cellulose materials, energy
forestry, bio-diesel, biomass briquettes and biomass gasification,
biogas and power generation, and so on.
3. Wind Power Generation
Wind energy resources assessment, large high efficiency wind
turbines, offshore wind turbines and the building of wind farms.
4. Hydrogen Energy and Fuel Cells
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hydrogen, and technologies for new types of fuel cells and fuel cell
automobiles.
5. Development of Gas Hydrates
Technologies for the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storage, transpor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as hydrates.
16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重点任务
六、重点任务
(1)开展基础研究
鼓励和支持中国研发机构与大学积极参与可再生能
源与新能源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开展新技术的基础
理论研究,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综合实
力,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理论成果。
(2)建立产业化示范
重点跟踪、引进和研究国际适宜低成本、规模化开发
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先进技术,开展可再生能源资
源禀赋的系统评价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
系统等研发工作。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是以现代制
造技术为基础的新型产业,因此要重点合作开发其装备设
计与制造技术,合作建立国际化的检测中心。
(3)面向规模应用
积极参与制定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国际化和地区
性技术标准与规范,为新产品进入市场提前做好准备。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17
Major Tasks
VI. Major Tasks
1. Basic Research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ncourage and support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in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and exchanges concerning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carry out basic theoretical studies on new
technologies, substantially enhance the overall capacity in basic
sciences and frontier technology studies, and accomplish a number of
S&T theoretical findings that are of high global impacts.
2. Industrial Demonstration
China is to stay focused on tracking, introducing and study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that serve the cost-effective and large-sca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conduct
system appraisal of renewable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devote
R&D efforts to the distributed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that provide multiple, mutually reinforcing forms of new energy. Given
that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presents a new type of industry that
is based on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ne cooperation
priority is to develop technologies for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equipment, and set up international testing centers.
3. Scale Application
Play an active role in setting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technical
standards related to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and prepare for the
18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重点任务
交流和借鉴国外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规划、政策
及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法规与管理制度。
(4)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中国企业、研发机构和大学走出去,积极参与
国内外大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合作项目,并在国内外
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或基地,与有关国家建立可再生能源
与新能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
中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
(5)促进国际交流和对话
建立与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对话
机制,交流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观点和经验,共同
探讨解决发展瓶颈的方法与策略。以论坛、研讨会、政
策对话等形式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
构之间的对话、协商和沟通。
(6)培养高层次人才
利用合作研究项目、合作研究中心和示范工程等国
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共同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
源研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19
Major Tasks
market entry of new products. Collaborate with foreign counterparts
and draw on their managerial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in making
plans and policies for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with a view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Chinese regulatory and management system.
4. Pursue the “Go-out” Strategy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motivate Chinese enterpris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to go global and play active roles in big
cooperative projects i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build up joint
R&D centers or bases, forge long-term cooperative partnerships with
countries concerned in this field, and stimulate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the develope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5. Promot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Dialogues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dialogue mechanisms for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i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in order to exchange ideas
of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pool efforts to look for
solutions to bottlenecks.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such as forums,
seminars and policy dialogues, China will be more engaged in the
dialogue, consul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foreign authorities,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bodies.
6. Nurture High-caliber Professional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joint research projects, joint R&D centers,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nd other platforms for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China aims to team up with foreign counterparts to
nurture high-caliber professionals for the R&D in the field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20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组织与管理
七、组织与管理
(1)成立计划组织机构
由国家科技部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联合协调有关
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重要科研机构,组织实施“计
划”。成立“计划”国际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启动国
际合作机制。
由科技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联合组织,在全球范
围内聘请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高层次专家,成立“计划”
国际科技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计划”的优先领
域、重点任务和合作方式提出咨询建议,供指导委员会
决策。
(2)设立专项资金
将安排专项资金启动“计划”,吸引外国政府和国
际组织的资金共同推动“计划”实施。同时重视吸引国
际大型能源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私营资本投入可再生能
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21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VII.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1. Setting up an Organizing Agenc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will be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DRC) of China, and carried
out by government agenc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ajor
research institutes. A Steering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will be established for the Program to initiate international
endeavors. MOST and NDRC will extend worldwide invitations to
high-level experts o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in a bid to establish
an Expert Consultation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to provide the Steering Committee with suggestions on priority fields,
major tasks, and cooperation patterns of the Program.
2. Special Funds
Special funds will be arranged for the launch of the Program with
a view to attracting financial input from foreign government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Equal attention will be given to soliciting private capital and investment
from the business sector, especially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giants,
for the purpose of stimulating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